司文平
斯文在兹 生无所息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已过天命之年的司文平老师,每天会绕将近半个校园,穿过西斋南面那座小园准时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那条三十来步的小路很特别,自六年前膝关节手术之后,司老师上下班先是架双拐,后来又换成登山杖,最后嫌麻烦,索性在教学楼里拽着楼梯扶手上下。走在那条小路上,软鞋底和柔软的土壤接触,司老师的膝关节会好受一些,也一次次温故着这春意盎然的校园。
四时风景时时新,司老师最爱那焰火般的石榴树。无数个或晴或阴的宁静午后,她徜徉在一中校园的石榴树下,等待近乎干枯的枝头吐出红绿相杂的嫩芽,而不急于去见证盛放的石榴花和小灯笼般的果实。藏在这份闲适与从容背后的,也许是从教三十余年来对生命、对成长的参悟——春华秋实,只需耐心栽培,静待花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万物互为师学。犹如欣赏春光般,司老师信奉的一直是“春和景明”般的教育,将“遵天道,守人道”作为自己的教学准则。

温厚坚韧润物无声
推开致远楼三楼办公室的门,最常见的画面是司老师笔直地站在办公桌前,和学生并肩探讨着某一篇文章,或者耐心沟通着学习生活中的件件“小事”。
每个周写随笔,是她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便一直带领学生在做的一件“小事”。司老师推崇语文学习要靠“慢功”——多读多写、勤于积累,方为语文学习的正途。除了多年来延续下来的自命题写作,如“初识”“在雪中”“一中校园的那些树”等,她更提倡同学们“我手写我心”,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形成鲜活的文字,将文学创作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她从不以批作文为苦差,而是努力让学生觉得,尽管这篇作文写得一般,但好在有用得好的词、生动的句子被老师圈点,从而一点点找到自信。随笔发下来,大家总是迫不及待想看看老师给自己写了几句评语,某个观点是否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那评语或许只有短短几字,在学生心中却时常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命,或许我们后来才明白,那短短几字,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
班上学生遇到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总喜欢找司老师谈一谈。少年的心,像平静海面下此起彼伏的暗涌,唯有海岸般宽广的胸襟,才能成全其奔涌,安抚其不安。司老师是有教育智慧的,她从不正面戳破你的小心思,有时只是叮嘱你几句话,有时只是轻拍着你的肩膀,有时只是推荐你去读一篇文章,但你会觉得这些平凡的举动恰到好处,又饱含深情。她在这些平淡的“小事”中教会我们,平心静气地读几页书,写几行字,坚持日有所进,就不容易为一时得失而忘形或沮丧了。
多年来,司老师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上,在教学中执着于对一些“小事”的实践与落实。每节课雷打不动的课前演讲和素材积累,晚读时间的《开讲啦》,每周一次的诗词鉴赏和好书推介,每学期由学生筹办的微讲座,每学年教室书架上不断更新的名著读本......靠着师生间的默契与毅力,同学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一点点沉淀下来,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日有所长。班里的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走上讲台几乎全程脱稿,不见怯场之态,大多数人都能有思想、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司老师常笑着自我调侃:“同学们有‘霸占课堂’的趋势啊!”
司老师每天都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勤耕不辍,那温厚坚韧的人格魅力,化作丝丝叮咛、殷殷期待,浇灌着焦渴的心田,耕耘着精神的沃野。毕业以后,同学们对司老师的语文课总有共同的回忆,“我们演讲完,老师从不说我们讲得不好,总是说还可以怎样更好”,“我几次演讲的内容、在随笔中和老师探讨过的问题至今记忆犹新”“我现在才明白,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是受用一生的”……

学无止境精进不休
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学生时代,司老师就对读书有着高尔基所形容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热情。现在仍在反复翻看的一套《古文观止》,是她1982年花3块钱买下来的,而那时,一个人平均月开销差不多是15块钱。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可以买的书越来越多了,司老师也没有将那些花“重金”买回来的“宝贝”束之高阁。她养成了手抄文学作品的习惯,尤其喜欢研究古代诗歌、散文,有时候一口气能抄30多首诗。厚重的文学底蕴使她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上目光独到,思维活跃,形成了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谈到读书,司老师道出了其中真谛:“我辈凡俗人,闲时读是为解闷、为消遣,更是在孤独时寻访智者,消解心中的苦闷。”
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司文平老师靠的是“先点亮烛火”的智慧与勇气。
去年疫情居家授课阶段,对着没有生命气息的电脑屏幕,想象着屏幕对面求知若渴的眼神,司老师于QQ空间发起“微写作”,呼吁同学们同她一起,用心记录生活点滴,感悟成长真谛。截至今年5月份,司老师在QQ空间创作随笔超过400篇。在她的带动下,学生的随笔陆续刊登在学校的阅读刊物上,呈现在真情实感的课前演讲中,也收藏于司老师的个人邮箱里——那是学生的心声,也是司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成长的见证。司老师有一个记录教学日常和生活感悟的公众号,叫作“小尘琐记”。人生在世,有如微尘般渺小、平凡,然而永不停歇地散发能量,终会汇聚成光,点亮旷野。
司老师还在教研组发起“日积月累”的打卡活动。“语文老师是最不应该放下阅读的,每天写几行字,总比什么都不干要强啊!”每天清晨,教研组老师们在忙碌的上班途中,便可在微信办公群“桐花万里”中收到司老师发来的语文阅读素材,或是一首应景的小诗,或是一段经典时评,或是一篇哲理散文。截至今年5月份,《日积月累集锦》以年度为单位装订成册,已逾4万字。这项活动不仅激发了教研组老师们共享知识的热情,更为同学们精选了独家的写作素材。
2018年9月,刚刚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王老师,有幸成为了司老师的徒弟。讲完一节课,读完一篇文章,师徒二人往往思考、探究得更多。司老师记性很好,更擅长知人论世,厚重的知识底蕴、独到的解读分析,常常令小王老师叹服。有一次外地赛课赶上下大雪,看着路上来往的推雪车和几乎没到膝盖的积雪,小王老师想,天寒路远,师父应该不会来了。然而,在赛前最后的几个小时里,小王老师还是隔着备课室的透明玻璃,看到了师父的身影——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头发上还粘着没来得及拂去的晶莹雪花,脸上挂着微笑,眼里写满期待。师徒二人在不算暖和的备课室,头碰在一起,肩膀挨在一起,小声地把整节课的思路又过了一遍,师父才放心地前往观课区。后来小王老师才知道,那个大雪的早晨,师父独自一人在雪中站了近一个小时才约到一辆前往目的地的出租车。每每想起那个雪天,小王老师的心中总有阵阵暖流涌动,记忆中那一天一起踩过的的雪路,总在脑海中泛着晶莹的光。
办公室老师们经常找司老师借书,数不清多少次,她将珍藏的文学作品小心地包好书皮,放在老师们的办公桌上。似乎依旧能闻到墨香的书本,在老师们之间传阅,忙碌的工作间隙,提起作品中的某个情节,大家会心一笑,便能一块儿领会到那“黄金屋”里的奥秘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作为语文组的老教研组长,司老师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微光,点亮了更多的星火。有这样的宝藏前辈作为榜样,叫年轻老师们有何理由不去努力精进呢?

热泪盈眶精神明亮
1989年,司文平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烟台参加工作,一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截粉笔,半壁青辉,铃声响起又落,见证的是司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的赤诚。她曾坦言:“我是热爱当中学老师的。”自年少养成的坚持阅读、终身学习的品质,使得她虽已过天命之年,但在工作、生活中尚无衰惫之气,反而常发出“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的感慨,让人感觉到少年心、英雄气。
司老师是一位学习型、创作型、研究型的老教师,在不断学习和精进的过程中,她始终追随着那些“会发光的人”,汲取着前进向上的精神力量。读罢《在峡江的转弯处》,她为草根干部陈行甲的悲悯情怀而深深动容,因一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热泪盈眶;读到诗人陈年喜的“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她感动于工人诗人充满现实深度而又血肉有情的文化创造力,她似乎能够穿过硝石与火药、爆炸与轰鸣,去触摸那坚韧的人格;在纪录片《先生》中,她想起梁漱溟先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为他放弃北大教授一职投身于中国乡村建设的魄力而动容……在和司老师的交谈中,你会惊讶于她博闻强识的学者风范,更容易为她强大的共情能力而感染,你终会明白一个人是怎样可以做到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明白一个人为何可以温柔又骄傲,深刻而朴素,明白是什么让她始终保持着精神的明亮。
她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工作岗位上,将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对社会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尊重分享给学生,传递给更多的人。对教学抱有诚心,对学生怀有爱心,对同事付出真心,对自己永葆初心,汇成了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匠心——这就是扎根一线教学三十余年的司文平老师。
何为青春?何为年轻?
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中写道:“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青春不仅是宝贵的年华,更是万事不蹉跎的心境,是深沉的意志,是恢弘的想象,是炙热的情感,是生命深处泉水的涌流。我想,像司文平老师这样时时得到新鲜知识的滋养、时时完善自身品格、时时保持精神明亮的人,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吧!
作者介绍
王海强,2018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同年9月入职江南官网,与司文平老师结为师徒。在与司老师相知相伴的三年里,王海强不仅从师父身上领会到了教学的智慧,更因师父温厚坚韧的人格魅力而深受感染,收获了一笔宝贵的从业财富。